中国劳动

劳动经济

  • 数字金融发展与小微企业就业

    易定红;曾祥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稳就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小微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小微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不仅显著提升了小微企业的就业规模,而且显著改善了小微企业的就业质量。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一方面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扩大了小微企业的就业规模,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生产升级优化了小微企业的就业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与高新技术和城市地区的小微企业相比,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高新技术和乡镇地区小微企业就业的正效应更强。本文为推动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No.465 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中俄周休日制度异同

    王永生;黄伟;

    周休日制度是工时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在周休日制度的确立和演进过程中,特别是在制度建立的早期阶段,曾广泛参考借鉴前苏联的相关法律规定。然而,现有研究普遍缺乏对中国与俄罗斯(前苏联)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周休日制度的系统梳理与深入比较,致使对两国劳动法律的相关表述易引发歧义。本文通过对两国周休日制度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分析,领会把握实事求是的制度逻辑和实践取向,旨在探寻适应中国国情的周休日制度发展路径,以期在不断完善的制度基础上,更好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与新优势。

    2025年03期 No.465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就业保障理论与实践研究

    楚珊珊;陈云;

    就业保障理论是一种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增长为先的理念,旨在于为所有想要工作但在市场经济部门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直接创造就业机会,最终目标是在经济运行的不同周期都实现充分就业。本文从理论层面廓清了就业保障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核心思想,并探讨其理论价值,从实践层面梳理了中国部分就业保障举措的功能演进和实践拓展,扼要论述了在中国制度环境下构建就业保障计划的可行性。本文认为实施中国就业保障计划可以作为一种“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常态化设计,化解就业领域面临的困难挑战,既是应势应时之举,也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力支撑,主张按照“提服务、强保障、防风险、应变局”的思路有序推进中国就业保障计划的实施。

    2025年03期 No.465 3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职业指导服务对象分类分级指标设计及应用研究

    袁良栋;

    针对求职者个体差异化求职需求,本文基于职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职业指导服务对象就业困难进行类别分析和维度划分,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和行为资本三个维度对34个可能影响就业困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对四川省和苏州市一线职业指导服务实例的跟踪调查分析,完成了就业困难分级指标筛选和修正,对健全职业指导分级服务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2025年03期 No.465 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收入分配

  • 新质生产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

    彭勃;王可;张红岩;

    新质生产力作为信息化与智能化生产环境下涌现出的生产力新形态,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基于2012-2022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机制分析表明,城乡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质生产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空间效应显示,新质生产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03期 No.465 5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国际比较研究

  • 影响劳动参与的宏观因素实证研究——基于21个国家的分析

    李灵春;

    近年来中国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如何稳定并提升劳动参与率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使用国际比较数据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社会福利制度、人口生育和性别平等等宏观因素均会对劳动参与率产生影响且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拟合五个宏观因素维度构建了宏观因素协调发展指数,发现社会福利水平越高的国家宏观因素协调发展指数得分越高,宏观因素协调程度更好。相比于男性,协调等级和宏观因素协调发展指数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正向影响系数更大。本研究建议要实现“稳定劳动参与率”的目标,需要关注劳动参与率的性别差距,同时,提升社会宏观因素之间的协调度,制定经济、教育、社会福利、人口和性别五个维度层面更加配套的政策,从整体角度稳定劳动参与率。

    2025年03期 No.465 7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